4月2日下午2:30,我院承办的中南大学最新版 部“56度中南”第五期国学小课堂第三、四讲在中南大学毓秀楼206会议室顺利开课。由中南大学哲学系谭忠诚副教授、计科2202班陈孟佳同学和社会学2301班赛比热同学联袂主讲,分别为同学们带来了《
<诗经>
的“风雅”精神》、《裳书共鉴+非遗螺钿》两讲精彩课程。
诗经>
在《
<诗经>
的“风雅”精神》课程中,谭忠诚副
教授从“诗与诗教”切入,阐述《诗经》的起源与教化意义,借助经典篇章展现儒家诗教传统,强调“温柔敦厚”的核心精神。在讲解体裁时,他分析“风”“雅”“颂”的特点,通过作品解析展现《诗经》的艺术魅力。最后,谭教授以方孝孺的名句呼吁大家传承经典文化。此次讲堂让同学们加深了对《诗经》的理解,激发了他们研读经典的热情。
诗经>
随后的《裳书共鉴+非遗螺钿》课程,由计科2202班陈孟佳同学主讲“裳书共鉴”部分。他从服饰与哲学、国学经典、少数民族文化的联系等多维度切入,解读百家服饰观,剖析《诗经》服饰文化,展现汉服及各少数民族服饰的独特魅力,还设置互动环节,让同学们深入感受传统服饰的魅力与内涵。
之后,社会学2301班赛比热同学主讲了“非遗螺钿”部分。螺钿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装饰工艺,采用天然贝壳为原料,通过复杂工序打造出精美的图案,广泛应用于各类艺术品中。她深入梳理了螺钿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其在传承中的挑战与创新途径,为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中南大学国学社社长张佳睿同学带领同学们亲自体验螺钿制作的过程。在张社长的指导下,同学们通过细致的工艺步骤操作,感受到了这一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不仅了解了螺钿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亲手完成并带走自己制作的精美螺钿作品,收获了浓厚的文化体验感和成就感。
这两讲课程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谭忠诚副教授、计科2202班陈孟佳同学和社会学2301班赛比热同学的精彩讲解,以及国学社张佳睿同学带领的实践操作,从不同角度为同学们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弘扬中华经典阅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了优质平台,让国学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审:梁慧 二审:徐立坤 三审:耿贵斌)